作为被动方的你为何如此在乎TA的想法?|九型人格之助人型




排版:爱摸鱼的汤圆酱



“有一个事情想找他商量,但是ta最近有点忙,还是再等等吧。”


“我不太喜欢这种羞耻话的话哎,但是ta还挺爱说的,算了,也没什么大问题。”


“我每次实践活动都会只找ta一个,为什么ta就不能只固定找我一个人呢?”


“我今天过生日,ta竟然不记得,以前ta每次过生日我都记得说生日快乐,ta一点都不在乎我。”


上述想法你有没有命中呢?如果这就是你的话,那么你大概就是助人型人格。


为获得而给予


这是心理学九型人格测试中的2号——助人型人格


助人型性格者非常热心,愿意帮助别人、付出爱给别人,他们甘愿迁就他人、成全别人,看到别人接受自己的帮助才会觉得自己活得有价值。


但他们的帮助并不是无私的,他们需要获得爱。他们希望他们的每一次帮助都能被重视,从而提高自己在对方心中的地位,换来认可和关心,每一次帮助前他们都会在心里默默地和对方达成协议“多帮助你一次,你就要多爱护我一点”。然而,他们的协议也只是在自己心中进行,没有被表达出来的想法总是很难被听到,于是他们的协议往往也只是单方面的存在。


助人型性格者希望能得到一份稳定永久的关爱,即使付出一些代价也无所谓,这一特征恰好契合了许多被动方的心理,尤其是那些更喜欢管教的人。


我们经常能看到在一些和圈子有关的社交媒体中有人发帖,类似于“高中生,找一个温柔又严厉的哥哥/姐姐,希望可以管我的学习和生活”,这其中也不乏未成年人。


《2019年中国亲子陪伴质量研究报告》中显示,亲子间平均陪伴时长为3.2小时,核心陪伴时段为18-21点,也就是家长下班后的时间。而在这段陪伴时间中,父母的陪伴也不是一直全心全意地陪着孩子,他们可能看手机、处理工作,还有可能敷衍孩子的需求和情绪。



我们常说圈子中的人低龄化严重,一部分原因就是父母陪伴的匮乏。


当渴望关爱的被动方们找到了自己的伴侣,就会希望这份关系可以更长久更稳固,他们将伴侣更喜欢的一面表现出来,尽可能更多地迁就伴侣。在实践活动中,被动方会表现得更加符合伴侣的要求,即使不太喜欢也会最大程度地接受。


相对的,他们也会希望伴侣能够多询问他们的意见,在实践活动中多观察他们的行为举止和表情,即使他们不主动提出来伴侣也能观察到他们的不适并安抚他们。这才是助人型性格者想要进行的“等价交换”。


童年形成的固有思维


助人型人格的形成和童年的经历有很大的关系。他们在童年时很可能受到家庭的影响,没有父母充足的陪伴,没有得到家人无条件的爱。


在小孩子们的世界中,他们接触最多的就是父母,但父母比他们高几倍、重几倍,他们想要得到父母的爱和认可总不能通过强迫,于是他们另辟蹊径,那就是讨好。


当他们不哭的时候父母在他们身边的时间会多一点,那他们就不哭;当他们做家务时,父母会很开心地鼓励他们,那他们就做家务;当他们对父母做的菜、买的衣服不挑剔全盘接受,父母会欣慰地表扬他们,那他们就这样做。


他们很小的时候就在心里形成了“只有让别人认可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这种认知,这种观念让他们不自觉地去迎合、讨好别人。总之他们越多的讨好父母,越多的付出,就会得到越多的爱,生活在越好的环境氛围中。


这种儿童时期形成的思维方式被固化,一直被带到了成年时期。当他们面对别人时就会无意识地用童年时期的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用同一种方式去讨好、付出,以取得对方的照顾和认可。他们处于的这种状态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儿童自然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们的行为举动是在童年时期受环境影响而形成的,逐渐成为了自我的核心,融为他们自身的一部分,所以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之下会触发特定的行为模式,就像人们被敲膝盖会出现膝跳反应一样,是一种应激反应,不需要通过思考就能做出判断。


也就是说当伴侣对助人型性格被动方说“不好意思”时,他们就会下意识地回你“没关系,我没事。”


有时也是双方的负担


从道德上讲,这种儿童自我状态下的行为并没有对或错、好或不好的区分,助人型性格者的帮助即使不是无私的,也是实际的,他们会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别人,他们想获得的认可是努力换取来的。但是助人型人格的人们如果掌控不好自己就很可能产生抑郁情绪。


上文说到他们帮助别人的时候是希望从中获得对方的关爱,但是他们不会把这种想法说出来,所有很少有人意识到这一点,没有被满足的交换使他们心里会愈加痛苦,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我对你这么好却不能换来同样的回报。


我能秒回你的消息,为什么你不行?

我能记住你的生日,为什么你不行?

我能每天主动和你说早安晚安,为什么你不行?


只要给予与回报失去了平衡,助人型性格者就会产生很多抱怨,这是他们在无意识地提醒他人——我付出了。


只要交换的愿望没有达成他们就会在心里积攒一点抱怨,但他们又不能就这么堂而皇之地将“我的付出不是无私的”说出口,久而久之,不断积攒的抱怨就会导致抑郁情绪。


将这种状况放在被动方身上,表现出来的就是在一次次对伴侣付出却没有结果后,对伴侣、对这个圈子的失望。


助人型性格者在牺牲自己成全他人时,牺牲的不仅仅是实物、时间、金钱,更重要的是牺牲了他们本来的性格特点。他们为了更好的与别人相处,会刻意地将自己的真实性格隐瞒一部分,想要获得爱就要把不被接受的一面隐藏起来。面对小A是一种性格,面对小B又是另一种性格,这样的做法又使得他们时常怀疑自己“究竟哪个是真正的我?”,他们一面享受着这样的伪装带给他们的稳定关系,一方面又为自己的伪装欺骗了他人感到内疚。


这种性格的被动方总是希望将自己更好的一面展示在伴侣面前。他们在没有见到伴侣网聊的时候就已经在揣摸对方的性格特点、喜好禁忌,当双方见面时被动方呈现出来的对他们的伴侣来说已然是一个完美的形象。被动方总是在这种无意识的情况下迎合他人的需要,后果就是他们忽略了自己。他们在实践活动中往往不会酣畅淋漓,不会有真正的快感。


助人型性格者的自救指南


在《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一书中蛤蟆先生和苍鹭医生有这样一组对话:

(曲夜在此建议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可以看一看原文第十一章)



一阵长久的沉默之后,蛤蟆终于平静地说:“我不确定是否懂你的意思,你是说,我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还包括你自己的情绪,这才是成年人会做的事情。毫无疑问,这很难,但相比于责怪别人,它还真有个天大的好处。”


“什么好处?”


“就是,你能开始对此行动了。如果你为自己负责,就会认识到你对自己是有自主权的。因此你就知道自己有力量来改变处境,更重要的是,有力量改变你自己。”


对话中的“成年人”就是区别于“儿童自我状态”的另一种状态——成人状态。


在这种状态下人的思想行为是理性的,不会被父母或儿童时期的自己所影响,而是用自己所拥有的知识经验去思考。最重要的是只有在“成人自我状态”下,才能学到关于自我的新知识,也就是说只有自己进入到这一状态时才能更加深刻地了解自己,作出改变。


苍鹭医生从见到蛤蟆先生的第一面时就说过,进行心理咨询最重要的是自己。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只有自己才能拯救自己。


拥有助人型性格者的被动方该如何拯救自己呢?接下来,一份自救指南送给你们!


1.找好自己的定位


你是伴侣双方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在实践活动中你有着一半的自主权,虽然是被动方,但在另一种意义上也是主动的一方。你有资格有条件和主动方提出喜好与禁忌,在感觉不舒服时就要主动说出来,这不仅仅是你的想法,更是伴侣的想法,伴侣双方完美的实践活动不在于一个人的迁就。


2.清晰自己的价值所在


作为被动方的你,价值的体现不在于事事迁就,你本身对在乎你的人来说就是价值所在,既不要夸大自己对伴侣的重要性,也不要过分地委曲求全。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性格特点,不需要获得所有人的喜欢。


3.真正认识这一人格的性格


你要认识到助人型人格的优点与弊端,最重要的是认识到这一性格给你自己带来的不利,清楚事物的本质才能更好地把握。人格本身的思维模式是自己形成的,要想跳脱出固有的思维模式去独立思考,只有自己进入独立的成人状态下才会有真的收获。


4.学会用语言来表达心中想法


你总是将需求和想法埋在心里,渐渐的也就不在乎了,但是伴侣双方的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的,真实地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伴侣是不会因为这个原因就否定你的价值,如果真的遇到了对你的想法敷衍的伴侣,趁早结束才是对这份关系最大的保护。偶尔使个小性子说不定会有意外的收获哦!


伴侣就是相互陪伴的两个人,一个人是不行的,习惯于付出的你本身并没有错,这只是你们因适应环境而生成的性格,但是现在的你不一样了,你是一个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满足自己给自己安全感的人。


苍鹭医生在为蛤蟆先生做心理咨询时讲过“人生坐标”


蛤蟆先生在经过正确的情绪认知后勇敢的选择了“你好,我也好”。这是一个发自内心信念的行为,是既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的过程状态。


作为助人型人格被动方的你也应该一样,相信自己不需要依靠别人也能获得安全感,相信自己不需要委曲求全也能让别人认可你的价值,相信自己可以正确认识情绪摆脱童年的束缚;相信他人对真实的你真实的喜爱,相信他人也很在意你的想法和需求,相信他人也会为你而付出。


在这世界上没有人必须事事奉献,你也一样。


扫码 ╳ 或点击阅读原文

即可参与讨论

LA JIANG BEI BEI



?你的点赞和在看

都是对我们创作的最大支持


资源来源于网络或网友提供,仅供个人学习使用,请勿传播,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站长删除。本站不承担任何法律责任。
贼心 sadomasochism字母圈虐恋亚文化平台 » 作为被动方的你为何如此在乎TA的想法?|九型人格之助人型
BDSM倾向测试
BDSM倾向测试
加入字母圈
加入字母圈
BDSM知识
BDSM知识
关注微信
关注微信